夜班的車間總是格外安靜,只有刀具與金屬摩擦的聲音,和冷卻液滴落的聲響。年輕的女工程師周嵐,負責操作一臺CNC加工中心。這批零件是為醫療設備定制的,每一處精度要求極高,誤差不能超過0.003毫米。
周嵐一直覺得,這臺老舊的一機加工中心有些奇怪。每次她修改CNC加工程序時,總會在代碼里發現一些古怪的注釋:
“刀具轉速降低5%,避免過熱。”
“夾具角度微調2度,減少振動。”
“銑削路徑加長,保證零件表面光潔度。”
這些備注不像是普通操作員寫的,而更像是一種細心的“提醒”。她曾問過同事,卻沒人知道這些程序是誰寫入的。
初次疑惑
那天晚上,她要完成50個精密零件加工任務。剛運行程序,屏幕突然閃爍,出現一行字:
“零件編號#07,刀具磨損請更換。”
她下意識停機檢查,發現刀具確實已經出現細微裂紋。換上新刀具后,銑削順利完成,零件尺寸精確到位。周嵐心頭一陣發涼:這是巧合嗎?
意外發現
第二天,她悄悄查閱廠里的資料庫。結果在角落里找到一本泛黃的加工日志,扉頁寫著一個名字——周承遠。
她愣住了,那是她父親的名字。
周嵐的父親,是廠里20年前的首席技師,他在一次車間事故中離世。她一直知道父親留下許多機加工經驗,卻沒想到,竟然藏在這些CNC加工程序里。
日志里寫著:“如果有一天,我不在了,希望這套程序能幫到后來的人。刀具、夾具、加工程序,每一個參數都是血的教訓。愿繼承的人,記住機加工不僅是謀生,更是責任。”
周嵐眼淚奪眶而出。
程序的力量
此后,每一次操作機床時,她都能感受到父親的影子。銑削時的震動提醒、夾具的調整建議、刀具的磨損警示,都像父親在耳邊叮囑。
她逐漸將父親留下的經驗與自己的學習結合起來,補充新的注釋,把最新的加工方法寫入程序。比如更適合新型材料的刀具轉速、更精準的銑削深度、更科學的冷卻液比例。
每一次精密零件加工完成,她都輕聲說一句:“爸,我做到了。”
傳承
幾年后,周嵐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。新來的學徒總愛問她:“師傅,為什么你輸入的CNC加工程序里有那么多奇怪的備注?”
她笑了笑,沒有解釋,只是輕聲說:“這是我們車間的秘密檔案,你們以后會懂的。”
夜深人靜時,她依舊守在一機加工中心旁,看著刀具旋轉、夾具固定、冷卻液閃光。她知道,這不是孤單的夜班,而是父親留下的遺囑在繼續呼吸。